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耐盐碱水稻新品系问世 实现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统一
发布日期: 2021-11-09 13:22:21 来源: 科技日报

对水稻来说,高产、优质向来是一对矛盾,因为“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在盐碱地中种水稻,能不能实现高产、优质、耐盐的完美统一?现在,耐盐碱水稻新品系的问世破解了上述难题。

11月6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邀请相关专家对该所选育的耐盐粳稻新品系“盐黄香粳”进行了实打测产和品质分析,结果显示:在山东省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含盐量为千分之六的盐碱地上用微咸水灌溉,“盐黄香粳”实现了515.31公斤的平均亩产,外观品质达到了一级米。

将这一结果放到“盐碱地种植,不仅要产品,更要看质量”的理念和背景下,其意义便彰显出来——该品系实现了高产、优质、耐盐三者的聚合。

以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陈温福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认为,“盐黄香粳”在千分之六的盐碱地上试种成功,实现了高产、优质、抗逆的协调,为滨海盐碱地利用微咸水种稻进行改良,实现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的统一提供了可行途径。

科技日报记者现场参加测产时发现,在收割前,“盐黄香粳”长势均匀,抗倒伏,磨出的大米晶莹剔透,米粒细长,做成米饭后香味浓郁。

水稻是盐碱地利用的先锋作物。“盐黄香粳”的选育过程不简单。

“盐碱地治理面临着三大挑战。”该品系的育成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林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这三大挑战分别是淡水资源承载力能否支撑;大规模的工程投入,经济是否可行;生态是否可持续。”

回答这三个问题,王建林的答案是“首选耐盐水稻”。

早在20年前,他便将眼光瞄向这一领域。从基础研究一路走到应用研究,“将冷板凳坐热了”。期间,他率领团队经历过成功的喜悦,也历经一次次的挫折,唯有初心不改。

记者了解到,“盐黄香粳”的选育过程略显复杂。它以优质的稻花香2号为母本,以高产的沈农265为父本,又在后代的改造过程中引入盐丰47、海野红、津原E28等材料的优秀基因,经过不同浓度微咸水压力选择而成。

王建林的努力和这一新品系也得到了陈温福院士的认可。

“黄河三角洲是我们国家最好的后备耕地资源,只要有一定的淡水,再加上耐盐的品种,辅以一定的工程措施,就可以把盐碱地改良成良田。”陈温福院士表示:“今天王建林做的就是通过增加品种的耐盐性,提高滨海盐碱地利用成功的几率,意义非常重大,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把高产、优质、抗逆完美结合在一起。”专家们认为,王建林团队已经做出了成功的尝试。他们建议进一步加大示范推广力度,深入研究该品系的耐盐机理,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耐盐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