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速1000公里超高速列车、海底悬浮隧道、大深度饱和潜水……这些交通关键核心及前沿技术研发进展顺利,有些已陆续落地。”9月23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岑晏青透露。
不久前,交通运输部与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强化交通运输高质量科技供给”部分,提出“攻克交通运输关键核心技术,将重点突破交通装备动力、感知、控制等核心零部件及通信导航设备、应急救援装备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克大深度饱和潜水、航空器适航审定等行业特色关键技术”;在“加强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部分,提出“开展超高速列车、超高速商用飞机等新型载运工具研制,攻克海底悬浮隧道理论体系与关键技术”等。
《意见》中涉及的时速1000公里超高速列车、海底悬浮隧道、大深度饱和潜水等关键核心及前沿技术落地情况如何?
“我国从21世纪起开始关注超高速列车,形成了一定技术基础。”航天科工磁悬浮与电磁推进技术总体部主任、项目总设计师毛凯说,自2015年以来,航天科工三院联合国内100多家单位,开展了超高速列车系统性研究,在超高速磁悬浮技术、超高速电磁推进技术、低真空管道技术等方面已经形成了重大进展和关键系统样机,在缩比试验线上实现了500公里/小时以上稳定悬浮试验速度。
“目前,航天科工集团与山西省围绕超高速列车成立了实验室,正在开展超高速列车全尺寸试验线建设,以进行全系统集成演示验证。” 毛凯说,这些成果为国家主导开展超高速列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悬浮隧道是继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之后又一种新型跨海交通方式,是交通基础设施领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性颠覆性技术。
“自2018年以来,项目团队已系统创建了悬浮隧道水动力、结构动力学、岩土力学试验新技术,构建了数值模拟和分析方法。”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悬浮隧道研究室副主任阳志文博士透露,通过全球首次开展的水弹性整理物模试验等一系列试验及数值模拟,揭示了悬浮隧道整体运动变形的水弹性响应机理、隧道管体-锚索-接头-锚固等结构的承载力特性及破坏机理等,探索了隧道稳定和振动控制技术,以及新型材料技术,实现了关键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原始创新。
将人类送至海底进行复杂作业,是目前各类载人潜水器和无人遥控潜水器无法替代的。经过7年的艰辛攻关,在2014年313.5米作业的基础上,上海打捞局于近期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500米饱和潜水陆基载人实验,标志着我国成为仅有的几个有能力达到500米饱和潜水深度级别的国家。
“饱和潜水是作业能力最大、安全标准最高、技术综合性最强的深潜水作业方式,500米饱和潜水技术的研发能够大幅提升潜水员到达和作业的深度。”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深潜中心主任、我国500米饱和潜水首次陆基载人实验项目负责人黄衍说,下一步,在此次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将择机进行500米饱和潜水外海试验作业。
据悉,《意见》围绕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建立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科技创新体系,着力突破交通运输“卡脖子”技术难题,确立了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25年,交通运输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显著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加速融合,初步构建适应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到2035年,交通运输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增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全面融合,基本建成适应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日报记者 矫阳)